盲目扩张、急功近利....非洲猪瘟对行业的影响与变革正在显现
发布时间:2021-10-09 浏览次数:5218次
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来,短短一年之内肆虐大江南北,能繁母猪存栏出现断崖式下跌。自此之后,猪价一路飙升,头部养殖企业膨胀式扩张,中小养殖场养“牛猪”赌行情,各类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养猪市场迅速趋于饱和,伴随着产能的快速恢复,2021年行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。短短三年内,猪价犹如过山车一般,由低谷到高峰,再由高峰坠入谷底。非洲猪瘟给养猪业带来了“暴发时的恐慌,暴利时的狂欢,暴跌时的忧伤”的鲜明情景,这种现象将持续影响我国养猪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,加速行业的整合与变革。
一、非洲猪瘟对上游产业的影响
(一)产业联合发展:产业竞争加剧 销售商转变为服务商
非洲猪瘟的爆发,加速了我国养猪业集约化、规模化的进程。中小型养殖户因为无法承受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损失,已经逐步退出养猪舞台。导致以广大中小养猪场为客户来源的饲料厂、动保企业,产能明显过剩。再叠加非洲猪瘟的冲击,行业竞争加剧,中小规模上游企业在连续亏损中逐渐被行业淘汰。
随着养猪企业规模扩大、数量减少,上游企业主动转型升级:由销售商转为合作商,买卖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,抱团取暖。一个饲料厂聚焦服务周边数十个大型养猪企业,成为养猪企业的“代工厂”;动保企业依靠单个养殖集团采购量,便可以维持企业运营,成了大型养猪集团的“兽药房”。
(二)倒逼上游企业改革:生物安全升级 上下游联防联控
产业上游企业作为非洲猪瘟防控的前端,有义务也有责任在产品的生产、运输和储存等环节中,做好生物安全工作。饲料厂将办公区和生产区彻底分开,修建洗消中心、烘干房。动保企业对原材料进行非洲猪瘟核酸检测,对产品覆膜打包,专车运输。现在养殖企业和饲料、动保企业就是“唇亡齿寒”的关系。
只有上下游企业齐心协力,将生物安全工作“从工厂到牧场”全程化,才能切实保障生产安全。
二、非洲猪瘟对养猪产业的影响
(一)盲目扩张 投机经营
尝到甜头的农牧企业在2020年开始了“大跃进”,大兴土木,盲目扩张。同时大批外来资本涌入养猪赛道,抱着投机心态,想趁机“捞一把”,然而却严重低估了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,价格的暴跌更是让人始料未及,未曾想到在2021年被深深地套牢,欲罢不能。在“胡扩海建”的过程当中,养猪业出现了“三高”症状。
1出栏目标高
大型农牧企业在战略目标制定上信口开河。
非洲猪瘟爆发之前,企业喊出几百万头的年出栏目标,还要“三思而后行”。非瘟爆发后,巨额的红利已然蒙蔽了决策者的双眼,使其丧失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,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头的出栏目标随口喊出,企业发展战略俨然成了“空中楼阁”。
2出栏成本高
出栏成本主要集中在建造、人力和生产成本三方面。
农牧企业在这一轮扩张建设中,追求“高大上”,新建猪场纷纷上马智能养猪、楼房养猪。猪场设备一个比一个新,规模一个比一个大,楼层一个比一个高。
企业在大肆扩张过程中由于缺乏自身培养的人才,为了能够尽快搭上这趟“快餐车”,不惜付出高于市场30%~ 50%,甚至数倍的薪酬来招兵买马。“互挖墙脚,恶性抢人”的不当竞争关系导致人力成本畸高,一跃超过动保和兽药成本,排名养猪总成本第二位。
行业的高额红利也让企业忽略了对生产成本的把控。扩张期间大量三元和回交母猪入群,与正常的二元母猪相比其后代往往生长速度缓慢,抗病能力差,饲料转化率低,饲养成本高。
企业在暴利期忽略了疾病带来的风险,高价收购仔猪,租赁代养场,虽偶有蓝耳、腹泻等常规疾病“骚扰”,又有非瘟中招后的“精准清除”,但依旧能保证盈利。这些被暴利掩盖的高成本和高风险,都在2021年猪价暴跌时被成倍放大。
3资产负债高
农牧企业在扩张过程中,不计后果地进行融资。
上市公司采用融资融券、股权质押的方法,融入大量资金;中小猪场采用民间借贷、银行贷款等方式,也加入复产、扩张之列。猪价上行时,要钱有钱,要政策有政策,可谓“呼风唤雨”。
但今春过后,猪价“跌跌不休”,从元月份的38元/公斤一直降到现在(8月份)14元/公斤,降幅高达65%,跌破了养猪成本价,行业迎来冰冻期。靠着借钱扩张的企业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“屋漏偏遇连阴雨,船破又遇顶头风”的滋味。
一方面是非瘟病毒“虎视眈眈”,稍不留神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;
另一方面猪价严重下跌,越养越亏。银行加快催促还款及利息,加之人员工资、投资新建猪场的费用,迫使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、缩小规模来“续命”,有的甚至已经停工、停产。
(二)非瘟防控 日趋常态
01疫情流行常态化
非洲猪瘟病毒是猪传染病里的头号“瘟神”。俗话说,请神容易送神难,我国地域广阔,南北跨度大,生猪交易、运输频繁,加之蜱虫、野猪等生物的存在,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净化非瘟病毒。未来非洲猪瘟也势必会像蓝耳病、伪狂犬一样,流行趋于常态化、区域化。
02生物安全常态化
非洲猪瘟的防控,要做好“持久战”的心理准备。当前农牧企业对生物安全防控的要求一直处于高压,甚至苛刻的状态,这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:要么员工觉得要求太高达不到,不去执行;要么员工长时间神经紧绷,一旦放松就给了病毒可趁之机。
生物安全常态化,就是将生物安全操作,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,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,结合实验室监测,将“人、车、物”的防控窗口前移,做到“防控有方法、执行有标准、过程有监管”,形成系统化、流程化、标准化的工作形式。
03防控思维常态化
非洲猪瘟病毒越来越狡猾,猪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,一直落后于病毒的变异速度。从原来的野毒到现在的变异毒株,从原来的强毒到现在的弱毒,每个时间段的防控措施和标准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只有防控思维不断的更新,才能做到“知己知彼、百战百胜”。
抵御非洲猪瘟,绝不能寄希望于“神药、疫苗、高人”。在企业内部,必须建立起防非体系领导组织,制定清晰的防非行动方案,形成组织监督作用,提升员工防非意识,做到防非思想统一、方向统一、行动统一。
(三)急功近利 人财两失
1、哄抬人价 薪心相印
企业扩张时,为了抢占先机,不计成本,高薪挖人,甚至以高于一倍以上的薪资,从竞争对手处挖团队。猪场场长、技术员变身为各大企业眼中的香饽饽,身价水涨船高,俨然成了拍卖市场的竞价品。跳槽的人,也本着“价高者得”的原则,坐地起价,狮子大开口,张口就是几十万、上百万的年薪。在企业追逐暴利时,“跳槽者想要钱,扩张者愿给钱”,正所谓“薪心相印”,整个养猪行业人才市场,呈现出一片“欣欣向荣”的景象。
2、拔苗助长 饮鸩止渴
随着各大养殖项目完工,畜牧人才的缺口进一步扩大。抢人争夺战已经白热化,“拔苗助长”成为各企业的无奈之举:应届大学生半年当场长,一年做分公司总经理;新招人员入职便是技术员......大量新进员工,没有经过基本生产操作学习,没有理论和实操方面的系统化培训,没有考核和评估就直接上岗。
“火箭式”提拔的管理者,没有团队管理经验,把团队搞的乌烟瘴气,把生产搞的乱七八糟。根基不牢、地动山摇,这种“饮鸩止渴”的人才提拔方式,也许可以解决一时之急,但后患无穷,当疫病来临时将会“兵败如山倒”。
3、割须弃袍 降薪毙心
暴利行情下催生了农牧企业对人才的“爆炒”,人工成本的畸高直接导致分摊到每头肥猪的出栏成本达到100-120元,一个年出栏千万头的头部企业,仅人力成本就高达12亿元。
企业在暴利时期不计成本地投入,一旦出现亏损,高昂的人力成本便成了企业最大的负担。于是很多大型农牧企业不得不通过缩小规模,使用裁员、调岗、降薪等举措来自救。许多入职不到一年的员工,被公司采取五花八门、稀奇古怪的手段裁掉或被迫离职。
特别是刚入职的一些大学生,满腔热情投身农牧行业,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,职业发展心态受到严重影响。正所谓“赚钱时薪心相印,亏本时降薪毙心”。
短短一年行业风向急转,企业从“求贤若渴”到“割须弃袍”,甚至某农牧集团创造了单月裁员几万人的“壮举”,这无疑给那些靠资本、靠挖人来养猪的企业,敲响了警钟。
4、背信弃义 离心离德
企业在高速发展扩张期,降低了对人才标准的门槛和要求,这种没有通过企业文化学习和熏陶,非企业自身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员工,往往会出现“三不配”:
★德不配位:“有奶便是娘”,朝三暮四,频繁跳槽,只以薪资水平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,毫无忠诚可言。这些人进入企业后在核心岗位拉帮结派,勾心斗角,甚至成了蛀虫,搞贪污受贿、中饱私囊的龌龊勾当。有媒体报道,在某农牧集团中就出现过,上中层管理人员成建制的集体腐败,结果被“一锅端”,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;
★财不配位:索要的薪水普遍超出其所作出的贡献。随便一个场长,开口便是大几十万、百万的年薪,而做出来的生产成绩,却让人大跌眼镜,与其所承诺的结果相差十万八千里,不能够为企业带来与之薪资相匹配的利润成果;
★技不配位:大批涌入的“人才”中,自身技能与素质和所求职位不相匹配的人比比皆是:场长缺乏管理经验,一线员工基础技能差,应聘时自卖自夸,甚至出现了普通饲养员跳槽上位当场长的笑话。一旦企业遭遇经营困难,或者自身工作开展受到阻碍,第一选择就是再次逃避责任和跳槽。另一方面,当曾经许诺的高薪落空时,便愤而诋毁、恶意抹黑企业,最后闹得不欢而散的结果。
综上所述:非瘟红利下企业对人才的急求,不过是出于赚取行业暴利的短期需要,而非对猪场管理运营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需求。这也说明两点:
●依靠“挖墙脚”的人才引进体系,培养不出有具真才实学的员工;
●依靠外来的和尚,念不好本庙的经,没有企业文化认同的员工,终究只是企业发展的过客。
三、非洲猪瘟对下游产业的影响
◆国家宏观调控
受非洲猪瘟影响,我国生猪产能遭受重创,猪肉供求关系严重失衡,市场异动。生猪生产保供事关国计民生,国家频频出台各项政策,更新养猪、屠宰相关法律法规,农业农村部、交通部、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执法,严格管控非法调运,规范生猪市场。
发改委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纷纷出手,通过调控猪肉进出口、储备肉的投放和收储,来平衡养殖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,保障猪肉市场趋于平缓。非洲猪瘟从爆发到全面复产,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行动:忙扑杀、查调运、促复产、打击非法疫苗、合理调控猪价......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做到养猪产业的稳产保供。
◆屠宰加工转变
进入2021年以来,猪价持续下跌;同时,国家出台了划片区流通、“调猪”转为“调肉”的政策。猪价超跌、政策调整,使得屠宰成为养猪企业“卡脖子”的关键环节。大型农牧企业开始向下游屠宰行业规划布局,赋能屠宰版块。
对于农牧企业来说,加码屠宰产能,可以有效缓解猪价下行给公司造成的影响。发展屠宰加工业务,并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“保命”。
四、非洲猪瘟带来的变革
(一)养猪人必须懂“政治”
猪粮安天下,生猪养殖事关国计民生,永远要接受国家的调控和政策的引导,养殖企业必须积极响应。养猪是综合了畜牧、环保、食品等多方面因素的产业,需要建立在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许可之上。
与此同时,还需要关注政府部门对猪价的导向,切勿盲目压栏、赌行情。猪价有高有低,养猪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而是需要长期去经营的事业。抱着投机和牟取短期高额利润的心态,在养猪行业中迟早会被淘汰出局。那些靠运气赚来的钱,最终也会造成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。
(二)养猪人必须懂“管理”
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的竞争,而成本主要是由人、财、物组成,成本的高低就由管理水平决定,无论行情如何变化,猪场经营必须回归到成本经营。猪价高时可以靠利润来掩盖成本真相,猪价低时成本就会“水落石出”。
一个病人,不从根本上解决病疾,一味的靠输血,没有造血功能又能够活多久呢?企业也是一样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、在人才、在成本控制。通过企业文化打造、人才体系建设、标准化模式落地,积极培养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,合理控制成本,这样才能长治久安,稳步向前发展。
(三)养猪人必须懂“资本”
资本对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毋容置疑的,资本是杠杆,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让农牧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。但资本对养猪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现在猪场建设投入巨大,动辄上亿的投资,不借助资本力量,企业发展举步维艰。另一方面盲目地依赖资本进行扩张,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。
资本是嗜血逐利的,一旦无法攫取高额利润,资本就会釜底抽薪,百亿大厦瞬间倾倒。因此,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,是未来大型农牧企业发展所要慎重考虑的。
(四)养猪人必须懂“融合”
非洲猪瘟疫情之后,养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认识到,什么是“命运共同体”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没有巨大良性的生猪产能,饲料、动保、设备、屠宰等企业都将难以生存,但没有这些上下游产业保驾护航,生猪产业也难以壮大发展。
在整个闭环链中,生猪产业是主角,要做好“带头”作用,将上下游产业链打通。然而非洲猪瘟疫情将整个产业链搅得天翻地覆,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因此,围绕健康养殖、食品安全,产业链上的企业要聚焦融合发展。上游企业专注产品研发、寻求新技术新方法,养猪企业专注育种改良、降本增效,屠宰企业专注食品加工。做好专业分工,聚焦优势,将产业链的利润均匀化、持久化,促使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健康、持续的发展下去。
五、总结
总体来说,非洲猪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的的阵痛期已经过去,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将长期和非洲猪瘟共存。有的企业在这期间脱颖而出,有的企业则走向没落,这也是“大浪淘沙”的过程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们无须为过去遗憾和悲歌。非洲猪瘟爆发一百多年,中国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在非瘟防控上书写了历史。展望未来,我们更多地应该看到非洲猪瘟加速了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、集约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。作为养猪企业,只有回归本质,聚焦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作为养猪产业,只有打通上下游产业优势,形成联合命运体,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发展,进而提升我国养猪业在国际上的地位。